外高桥:浦东开发中出现的新地名
唐国良
1990年3月启动的浦东开发开放,在浦东大地上出现了一批亮丽的新地名。新地名之一,就是浦东北部地区的“外高桥”。
地处“四高”之间
浦东北部地区的高桥,是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古镇。早在北宋时期,已有先民定居。高桥由于其通江达海的特殊地理位置,历史上不仅商贸繁荣,也是元代的沙船之乡,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地。明永乐十年(1397年)修筑的高30丈的定山,就在高桥镇域内。
1990年6月,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大陆第一个以自由贸易、保税仓储、出口加工为特色的保税区,就在浦东北部的高桥、高南、高东、高行的“四高”之间,取名为“外高桥保税区”,保税区的面积为10平方公里。之后,“外高桥”成为浦东开发中出现的一个亮丽的新地名,不仅走向全国,也传扬五州。
从保税区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
自浦东北部的外高桥保税区创建后,在浦东北部出现了一批以“外高桥”为名的大型企业,如外高桥电厂、外高桥造船厂、外高桥港务公司,由于保税区的政策优惠,开放度大,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入驻,推动了浦东开发的快速发展,成为开发中的一张亮丽明片。
而2013年国务院批准的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,又在外高桥保税区起步,并快速发展到周边地区。
保税区内唯一保留的历史建筑
浦东开发开放之前,外高桥保税区所在地域是人口稠密的鱼米之乡。为开发需要,居民们迁出了保税区,区内仅保留了一幢建于1933年的优秀建筑——吴家祠堂。建筑面积1441平方米的祠堂虽不大,但造得十分精巧,是20世纪30年代浦东中西合璧建筑文化的反映,也是浦东民间匠师高超建筑工艺的象征。此外,祠堂内移植了至今已有百年树龄的罗汉松、石楠、桂花、香樟、木樨等名贵古树。历史优秀建筑的保护,使之成为历史与未来相互联结的建筑纽带。
(浦东文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