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通市北高新区情况
南通市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(筹)于2015年11月获省政府批准设立,核准范围东至通宁大道,南至普贤路、集贤路、新华路,西至长泰路,北至城北大道,核准面积423公顷。管辖范围东至通州界,西至通扬运河接九圩港,南至通吕运河,北至宁启铁路接通启高速,实际管理面积49.02平方公里。
一、发展基础
2015年,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6.3亿元(报省口径,下同),实现财政总收入62亿,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亿元;实现工业总产值244亿元,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44.13%,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49.2%。(见附件2)
(一)空间布局日益优化。初步形成了“1+4”的空间发展格局。“1”,即上海市北(南通)科技城。“4”即南通北先进制造业集中区、市北新城核心区、南通综合物流园、南通1895文化产业园。
(二)特色产业逐步明晰。初步形成了“1+4”主导产业。“1”,即以创新核心区——市北(南通)科技城为主载体的生产性服务业。“4”,即制造产业(电子信息、智能装备、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)、商贸商务、现代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产业。
(三)创新资源不断集聚。人才总数稳定增长,2015年人才资源总量为12300人,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820人,占14.90%,专业技术人才4060人,占33.17%,高技能人才6000人,占47.12%;人才结构不断优化,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才达到7500人,占人才总量的62.96%以上,中高级职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达到43%;创新载体形成体系,上海市北科技城等“三创”载体55万平方米。
(四)创新成效日渐显现。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.48%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44.13%。“十二五”期间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达到7800件、4826件,发明专利申请比重逐年提高,PCT申请93件,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.38件。
(五)科技服务形成体系。先后出台并完善了鼓励自主创新政策、专利资助政策、科技奖励政策、科技金融政策,明确了财政科技投入以不低于20%的速度稳步增长的政策导向。探索搭建了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,引导35家企业进入市、区科技金融池,为企业发放科技贷款1亿多元,兑现科技贷款贴息160万元。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额3200万元,落实高企税收优惠近1.5亿元。
二、总体思路和目标
(一)战略定位。以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,以科技创新与产城融合为主战略,以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为总要求,将市北高新区建设成为“江苏省有影响力的创新高地,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”。
(二)工作思路。坚持创新驱动,大力推进技术创新、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;坚持融合发展,推动高新技术产业、现代服务业与城市一体化发展;坚持绿色协调发展,实现经济、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;坚持产业聚集,打造产业高地、技术高地和功能高地;坚持示范辐射,通过产业合作、模式输出等方式,示范带动区域创新发展,全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科技新城。
(三)总体目标。至2020年末,市北高新区基本实现“打造一个创新高地,建成一个创新体系健全、创新要素集聚、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型园区”的目标,使其成为科技创新先导区、高新产业集聚区、产城融合示范区,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。
——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亿元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亿元,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%,进出口总额达到20亿美元,服务外包执行金额达到8亿元。
——常住人口50万人,户籍人口城镇化率95%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万元,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99.8%。
—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指标,完成南通市当年下达的节能指标任务数;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72%,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达到66%,林木覆盖率达到22%。
—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,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6%。R&D投入占GDP的比重提升到2.8%,企业研发投入额占全社会研发投入额的90%以上。
——创新主体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,核心专利比重明显提升。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00项、促成省重大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,形成高新技术产品120个。
——形成30家高新技术企业、60家科技型企业。
——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、众创空间各2家,形成300家的入孵企业规模。新增科技基础设施研发平台20家,其中国家级1家,省级3家,市级15家。
——五年内形成国家级顶尖人才8人,获得省、市人才项目扶持的高层次人才30人、区级产业领军人才60人。
(四) 对标标杆。以江苏省汾湖高新区为标杆,确保起步阶段综合排名进入前25名,“十三五”期间每年前进1位,到2020年进入全省前20名。
三、下一步工作
(一)咬定主导产业。根据区域发展实际情况,市北高新区邀请专家学者编制了《市北高新区总体规划》和《市北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》,规划中对未来发展趋势、市北高新区产业基础、主导产业等进行了初步梳理,初步明确生产性服务业、现代物流、电子信息、智能装备、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制造、商贸服务业作为发展的主导产业。到2020年左右,商贸服务业、现代物流产业达到100亿级规模,制造达到100亿级规模,生产性服务业达到30亿级规模。产业的形成,关键在项目,尤其是龙头领军项目,因此在全力抓好招商引资、企业培育的基础上,充分发挥区级统筹协调功能,商贸商务重大项目尽量选址市北新城核心区,物流项目集中摆布在物流园,科技信息服务、智能装备项目落户科技城,电子信息类、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项目扎堆南通科学工业园。
(二)强化平台建设。大院大所、科技载体平台是汇聚创新资源、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。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看,直接涉及平台建设的指标共3项,分别是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、省级以上科技创业载体面积、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数,与平台建设直接相关的指标共11项,大都属于人才、专利、知识产权等方面。当前,市北高新区省级创新创业平台仅2个,即晶e空间和北城科创园,并且规模较小、档次不高。下一步,加紧大学科技园、产业研究院、技术转移中心等的引进与建设,加强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、众创空间建设,确保南邮产业研究院、中航产业研究院落户,力争科创大街、云院、长江智谷建成省级创新平台,启动物流园公共服务平台、中航e创客建设,提高平台的影响力和显示度,从而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活力和竞争力。